

ESG已然成為當下企業競爭的新領域。

每年深度參與至少一次公益活動,是安踏集團對高管的要求。這也成為安踏在ESG踐行上的全員參與基本姿態。在長江畔、北京植樹林,在四川大熊貓保護基地、貴州山區,安踏門店、工廠、運營、品牌等多崗位的員工,乃至安踏合作伙伴、消費者,都曾參與到環境保護、體教融合等安踏公益體系。
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表示,“安踏集團作為產業鏈中非常核心的一個主體,影響著數百家上下游合作伙伴,也影響了全球2億消費者。ESG作為公司重要的戰略,目前已經落實到安踏集團每一個品牌、每一個發展體系中的工作流程里。推進可持續發展已經是我們作為體育品牌義不容辭、堅定往前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
不只是安踏,李寧早在2006年就發布了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并于2014年發布第一份ESG報告。今年,李寧ESG報告指出,至2040年底李寧中心園區實現碳中和;特步已經連續第7年發布ESG報告,特步在聚乳酸產品等環境友好型產品上有所突破,今年,該企業首次提出,力爭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361°今年發布的ESG報告也明確提出,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業務戰略,今年將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國產品牌對于ESG的關注度也推動了市場的熱度。各類評選機構早就嗅到了市場機會。
從道瓊斯到《財富》,從胡潤到標準普爾……各大著名調研機構、基金也早已瞄準ESG評審、榜單的評選活動,并推出相關指引。
對此,某老牌基金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榜單的推出也是“順應需求”,對于已經評選了十多屆的權威榜單來說,沒有相應的ESG評選,獎項就落后而陳舊,而有ESG的獎項,則讓這些“老牌”的榜單評選也找到了某種新鮮感。
另一組數據也側面顯示了ESG的熱度。據統計,截至2023年半年報,將近有三分之一的A股上市企業披露了ESG報告,圍繞ESG領域投資的公募基金規模也超過了5000億元人民幣。
國家商務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聯盟首席科學家施涵表示,ESG是當下國內優秀企業進一步發展避不開的話題,也是應該積極擁抱的新概念,ESG熱對于行業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低碳可持續消費已成為行業趨勢,頭部的品牌廠商也希望在低碳環保新賽道盡早確立競爭優勢地位。在這一趨勢帶動下,國內企業紛紛開始實施綠色低碳轉型。

施涵表示:“國家近年來提出的‘雙碳’政策,‘碳中和’目標等,都成為不少企業的發展指引。”
事實也是如此,記者注意到,在不少企業發布的ESG報告中,都提到了“雙碳”“碳中和”等字眼,而企業也圍繞相應的時間節點,提出自身在碳排放等方面的目標進度表。
盡管ESG不只是包含“環境”(environment)的部分,但概念的普及中,綠色低碳顯然更為消費者所接受。
品牌企業顯然注意到這一點。近年來,安踏集團旗下品牌就積極推動ESG在產品端的標簽化。安踏主品牌就推出了“霸道”環保鞋、環保基防水材料的戶外沖鋒衣、采用咖啡紗的跑步衣、采用寶特瓶回收加工的亞運會冠軍領獎鞋等,將綠色環保的概念與品牌專業運動屬性綁定,不僅受到消費者的認同,提升了品牌美譽度,也提高了產品的溢價。
在生產、流通等環節上減少污染則是越來越常見的做法,例如耐克已經能實現制鞋時不用一滴膠水、安踏加大環保膠水的使用比例,361°的物理發泡技術用工業回收二氧化碳代替氮氣,lululemon、Allbirds等品牌推行二手商品、羊毛等非化纖產品,FILA在包裝紙上進一步縮減用量……
尋求石油衍生品的替代材料的做法也越來越常見。特步的聚乳酸產品就是這么“出圈”的。聚乳酸是一種天然環保的生物材料,從玉米、稻草和其他含淀粉的農作物中提取,特定土埋環境下,一年內可自然降解。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的合作項目“RIEco-Tencent數字生態文明實驗基地”的一項研究,通過對10038份網絡問卷調查、350多萬份公開熱帖和評論樣本大數據的分析顯示,民眾對企業環境責任也提出高要求,當了解自己消費的產品的環境后果后,近90%的消費者表示,愿意為保護環境而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
畢馬威中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主管合伙人沈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對于一個品牌,消費者會從更多的角度去評判這個品牌,包括他們對員工的待遇、數據隱私的保護、環境足跡和資源循環等。80%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符合他們價值觀的品牌。這些既是企業的機會所在,同時也是推動企業將ESG建設融入品牌發展的巨大動力。
“這也是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的現狀。”施涵認為,ESG概念的施行,要深入企業內部管理,又要影響到企業外部、社會中去,讓有領導地位、領先的企業向領導型企業轉變。“相比于國外的大企業、大集團,他們在ESG上的成功經驗值得國內的優秀企業去學習。當然,我們也有特殊的發展環境,也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挑戰,這些都對我們ESG的踐行提出了更高的、更適合自己的要求。”
全面推動ESG治理在企業中的作用,作為體育用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安踏集團顯然已經走在這條路上。

事實上,現階段,企業的ESG表現已成為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
根據MSCI的調查,約87%的公司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將被投企業的ESG表現納入考慮之中。將ESG建設融入品牌發展,有助于提高企業應對外部風險和商業環境不確定性的能力,賦能長期價值創造,塑造差異化優勢,幫助企業贏得市場和先機。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ESG投入并不少,對于現階段的不少企業而言,沒有必要,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看不到明面上的“受益”,ESG投入更會演變成為“沉默成本”。
施涵認為,在ESG領域上用“投資回報比”來看顯然不那么恰當,而要有別于以往,這是更高維度的競爭。
對此,沈瑩認為,ESG建設不是一項成本投入,而是長期價值創造的關鍵抓手。企業在投入ESG建設初期,新增的ESG建設開支可能會導致企業短期成本增加,利潤減少。但隨著時間推移,ESG建設將給企業帶來顯著正向效應。歷史數據表明,積極投入ESG建設的企業,其長期利潤及股價表現均優于不重視ESG建設的企業。
